12月中,我才剛剛結束【貓腎病——基礎級 / 進階級】兩堂講座。

學生們後續的反應,讓我有了很意外的新發現。







在「進階級」講座裡,有個很重要的部分,
就是貓咪慢性腎病 CKD 的「共病照護」。

當貓咪罹患腎臟病,
有很多「症狀」和其他的疾病很像,
這導致我們也很容易「誤解」貓咪不舒服的理由。

而結尾,我決定談到「CKD 與 生活品質」——
當貓咪的慢性腎臟病進入末期,你,會怎麼照顧?





在準備簡報時,我一直很擔心,
怕這個部分的內容,會讓學生感到沈重。
幾經考量,還是決定放進簡報裡,但提醒自己「不要講得太長」。

當貓咪慢性腎臟病確定進入末期,
如果能彼此陪伴的時間,只剩下不到三個月,
我們該怎麼選擇「最重要的事」?

我決定限制自己的時間,
10分鐘以內,表達我的看法,說明醫療的選擇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

講座結束隔天,竟有一名學生,
直接掛號,帶貓咪到路加動物醫院來找我。

學生:
「金醫師,我算是理性的人,
但講座最後,你談到生活品質的部分,
我還是忍不住對著螢幕流眼淚了。」

我:
「真不好意思,讓大家有點沈重。
我一直在想要如何拿捏,
因為我覺得這個部分很重要,必須讓大家知道,
但又不希望造成太多的難過。」

學生:「金醫師,你完全搞錯囉!」

我:「喔,怎麼說?」

學生:
「我覺得你這部分實在講得太・短・了!
你應該講更多,讓我們所有的人都能好好大哭一頓~」

================


事實上,在課後問卷裡,也有不少學生留下類似的心聲:

「謝謝金醫師提到臨終安寧的部分,這對我的幫助非常大。」

「光是看到那一頁眼睛就濕了,但很感謝能聽到這些內容。」

原本我以為提到「臨終安寧緩和」,
會讓飼主陷入失控的憂傷,
卻沒想到,他們告訴我——在這段短短的分享裡,感覺「被療癒」了。

而且,還希望時間拉長點!

​​
怎麼會這樣呢?

我想到最近在研讀的心理諮商文獻,
有一個專有名詞叫「悲傷剝奪」,
意思是「不被認可與理解的悲傷」(Disenfranchised Grief)

許多飼主都有同樣的感受——

毛孩生病到離開,帶給自己的難過,
其實不太容易被同事朋友理解,甚至連家人都不一定能有共鳴。


更令人沮喪的是,
原本該是密切互動、給予支持的獸醫師,面對病程進展,
也很容易單方面強調——這種疾病就是這樣!
專注於醫療的理論,
卻忽略「眼前的飼主,其實正在難過」。

於是這些不被理解的悲傷,漸漸形成了「內傷」,
日復一日,無法紓解。

在講座裡,學生們的淚海,
我想,是累積了太多「被忽略的哀傷」。


================

該怎麼處理哀傷呢?

這實在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!

(要不然我也不用花這麼多時間讀「靈性諮商」碩士了!)

(補充金醫師目前狀態:
不當動物醫院院長,保持規律看診與演講,
其他全部的時間都在用功讀書)

目前,我都給家屬一個簡單的建議:

找個能理解你的人說說你的難過吧!」


就像很多學生告訴我:因為能彼此理解,所以大家都一起被安慰了。


如果,身邊找到一個這樣的人,
也許是你的家人,是你的朋友,
是一位獸醫師,
是一位毛孩美容師,
是一位寵物保姆,
他願意聽你的自責,懂你的內疚,不打斷你的喃喃自語,你是非常幸運的。


你可以排出毒素,讓自己好起來.......就像「一顆健康的腎
(上過貓腎病的學生應該都懂 XD)


誠摯祝福——每個毛孩家屬,都能「#跟對的人說到話

「喜樂的心,乃是良藥;憂傷的靈,使骨枯乾。」——(聖經箴言17:22)








更多即時回應,歡迎前往金醫師的〈犬貓慢治療〉 FB紛絲專頁貼文


想知道金醫師的第二意見——預約《慢治療諮詢》









你可以再多讀一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