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診間,我越來越常聽到飼主們跟我說:

「金醫師,我家的毛孩已經 10 歲了,我很擔心他會生病......」
「老狗老貓生病應該是正常的吧?那我們還能做什麼呢?」



其實,養毛孩的家屬心裡都有同樣的擔憂。
我們不是沒有盡心照顧毛孩,而是有一種深層的害怕:

「如果沒有發現毛孩生病,後來變得非常嚴重,該怎麼辦?」
「如果錯過了什麼,可能永遠無法原諒自己……」



每一次在診間,看到家長為了「太晚知道」而自責時,
我都會想:如何能讓我們避免過度的遺憾呢?


這篇文章,我想從最新研究與臨床共識,談談三個觀點:



1 老年毛孩就一定「不健康」嗎?



其實不一定!

2022 年,美國獸醫協會期刊發表了一篇重要研究,
提出了「健康老化」(Healthy Ageing) 的概念——
變老,不等於一定過得不健康。

簡單來說,年齡和健康狀態不畫上等號。

就像有些 70 歲的人,身體狀況比 50 歲的人還硬朗,
同樣的道理,一隻 12 歲的黃金獵犬,可能已經明顯出現老化跡象,
但另一隻 12 歲的西施犬,卻還活力滿滿。
因為大型犬平均壽命比小型犬短,所以牠們的「生理年齡」其實不同。



我的觀點是:

面對毛孩老化—— 我們並不是無能為力
透過正確的照護,毛孩就有機會「健康老化」,活得更久也活得更好。


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


2 毛孩年紀大了,還需要做健康檢查嗎?



答案是——需要。

就在今年(2025 年),《獸醫內科醫學雜誌》發表了一份針對老年犬的大型研究。

結果發現:在那些「飼主覺得很健康」的狗狗裡,
有高達五分之一 (20%) 其實已經帶著潛在疾病,
像是早期腎臟病、惡性腫瘤、尿結石……而這些在飼主眼中,是沒有任何異狀的。

研究人員還持續追蹤原本健康的狗狗兩年,
結果發現:隨著年紀增長,最常出現的新問題是——
惡性腫瘤、慢性腎臟病、神經系統疾病和骨科疾病。


這份研究告訴我們兩件重要的事:

一,「看起來健康」不代表「真的健康」

很多重大疾病在初期是沒有症狀的,一旦出現明顯異狀,往往已經錯過最佳控制時機。

二,一次足夠專業的理學檢查,價值超乎想像

研究中,將近一半(47%)的惡性腫瘤,
其實是靠獸醫師的觸診(例如皮膚、乳腺和直腸檢查)發現的。



我的觀點是:

定期且有策略的健康檢查,
是我們能為年邁毛孩做的,最積極、也最有效的健康投資。
這讓我們有機會在疾病的潛伏期就介入,而不是等到疾病爆發後才被動應對。


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


3 檢查太多,會增加經濟壓力;
   檢查太少,又擔心錯過治療時機?


這幾乎是我在診間最常被問到的問題:
「金醫師,老狗老貓多久要做一次檢查?要檢查什麼?」


老年毛孩的照護,其實有明確的醫學最新共識。
只是這些重要的專業內容,對象是給獸醫師,很少有機會完整傳達給家長們。

我曾經兩次開線上講座,
(2023 AAHA Senior Care Guidelines for Dogs and Cats)。

這份準則中,提供獸醫師與飼主明確的指引:

- 多久做一次檢查?
不同的風險,有各自的建議頻率。「檢查得太頻繁」其實也是不必要的壓力。

- 應該包含哪些項目?
如果某些檢驗不在準則建議之內,就可能是「花冤枉錢」的項目了。

- 如何早期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?怎樣才能「健康老化」?



我的觀點是:

適當的健檢頻率與項目,其實有客觀的國際準則可遵循。
當你確認,毛孩的健康檢查頻率與項目在「建議範圍」內,
請放過自己,不要再自責了。
——你並沒有「錯過」什麼,而是已經提供毛孩足夠的預防與關注。


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


正確知識,就是安心的來源


獸醫醫學持續進步,我們已經從「老化就是宿命」的時代(10歲就很厲害);進入到「健康老化」的時代(15-20歲以上毛孩越來越普遍)。

作為執業超過 20 年的獸醫師,我越來越相信——當我們掌握了正確知識,就是安心的來源。

在診間裡,我見過許多因為「早期發現、適當照護」而延長健康壽命的狗狗貓咪;也見過許多因著「提早知道」,而能安心照顧老年毛孩的家長。


希望我們都不要困在焦慮裡,
預期自己一定會自責,總想著要「打自己五十大板」。

其實,我們可以跟著時代一起往前,
毛孩老了,我們可以做什麼?——我們可以學習的新知,也更多了!




如果你錯過「金醫師解讀《AAHA 老年犬貓照護準則》講座」
現在也可以購買回放了!